文章介紹
2012 年與 2013 年的文獻顯示小兒睡眠呼吸中止症 (pediatric sleep apnea) 與抑鬱症狀有關。長期追蹤小兒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探討此族群確診為抑鬱症 (depressive disorders) 情形之文獻尚無,因此張醫師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
2012 年與 2013 年的文獻顯示小兒睡眠呼吸中止症 (pediatric sleep apnea) 與抑鬱症狀有關。長期追蹤小兒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探討此族群確診為抑鬱症 (depressive disorders) 情形之文獻尚無,因此張醫師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
疥蟲引起的疥瘡 (Scabies) 是種令人感到困擾的的皮膚病,因為治療方式說起來容易、但執行過程卻頗為棘手。疥瘡除了局部劇癢症狀,還可能激發免疫系統、引起過敏反應,譬如疥瘡 immunopathology 的研究顯示疥瘡會引起 hypersensitivity-like reactions 與接續的免疫反應。
近年來關於躁鬱症 (BD; bipolar disorder) 的研究發現細胞激素、發炎反應在 BD 的病理學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進一步認為 BD 不只是 mental disorder、也可能是 physical disease。因此柳醫師團隊試著用健保資料庫針對疥瘡與 BD 之相關性進行初步分析。
作者:台南新樓醫院 神經內科 謝鎮陽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謝鎮陽醫師關於青壯年發生首次中風相關議題之健保資料庫文章,獲 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Drug Safety 刊登!
這篇論文延伸自我們團隊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的研究:在台灣各界努力下,腦中風病人出院後的死亡率、再發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有下降;但我們發現初次中風病人在發病前,「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診斷,卻沒有吃藥控制」的比例卻逐年上升。這是一個很詭異且不太好的現象。
台灣健保便宜又大碗,醫師很努力照顧病人且技術與時俱進,中風病人的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但是為什麼我們不要在中風之前,就把一些重要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好好地控制?
謝醫師參與團隊上一篇研究發現,台灣中風病患的治療成效呈進步趨勢,但初次中風者在發病前「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診斷,卻沒有吃藥控制」的比例卻逐年上升。此外,2017 年國外也有研究發現腦中風發生率下降,但唯獨青壯年的腦中風發生率是上升的。
有鑑於青壯年罹患中風對個人及家庭造成的影響重大,因此作者團隊針對此主題、使用健保資料庫進行深度探討。想知道青壯年初次中風前的危險因子為何,提供未來制定預防策略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