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女性骨盆腔器官脫垂(POP; pelvic organ prolapse)屬於骨盆底功能障礙(pelvic floor dysfunction),治療方式取決於症狀與脫垂嚴重度,手術則被視為是最終的治療方式。
治療 POP 的手術與子宮切除(hysterectomy)並列為婦產科處理良性疾病時,最常見的兩種手術。雖有文獻認為子宮切除手術為後續發生 POP 的危險因子,但這樣的關聯性尚未被完全確認。因此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探討子宮切除術後的 POP 風險。
女性骨盆腔器官脫垂(POP; pelvic organ prolapse)屬於骨盆底功能障礙(pelvic floor dysfunction),治療方式取決於症狀與脫垂嚴重度,手術則被視為是最終的治療方式。
治療 POP 的手術與子宮切除(hysterectomy)並列為婦產科處理良性疾病時,最常見的兩種手術。雖有文獻認為子宮切除手術為後續發生 POP 的危險因子,但這樣的關聯性尚未被完全確認。因此作者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探討子宮切除術後的 POP 風險。
作者:台北榮總 心臟外科 陳沂名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沂名醫師連續五年獲得 TCTAP Best Abstract Award!
投稿參加 TCTAP 的 Best Abstract Presentation Competition 已經第五年了,前四年的參賽主題分別是 bottom up TEVAR for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aortic remodeling after TEVAR for TBAD、Hexupus technique for thoraco-abdominal aneurysm、midterm results of Viabahn assisted bypass。幸運的是,這四年都獲得 Best Abstract Presenter 的榮耀,並且在 2015 那年得到 Best Young Scientist Award。
今年則是第一次,用健保資料庫的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研究來投稿比賽。會議開始前的兩個月,收到大會來信,說是 academic committee 對我的投稿很有興趣,邀請我到 Late Breaking Clinical Trials 這個 section 演講,會直接頒給我 Best Abstract Award,也不用再去參加 competition。
從 2013 年獲得「Record Case Presentation Contest 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獎」,陳沂名醫師開啟了一連串國際比賽獲獎模式。從 2014 第一次參加 TCTAP,就這樣連續 5 年,一路拿獎拿到 2018;從一開始戰戰兢兢,比賽前一天,甚至還很緊張,到現在投稿出去,直接被大會邀請擔任該 section 的演講者,並獲頒 Best Abstract Award。
這必須要有強烈想贏的信念,並且每次準備,都全力以赴,才有機會在國際上,連續獲得認可,而陳沂名醫師就是這樣的人。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 博士候選人 蔡欣佳
相關文章:[快訊] 蔡欣佳博士生參與團隊探討 metoclopramide 帕金森氏症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刊登!
本篇論文投過 4 本期刊,多數回覆為罐頭式 reject、並建議轉投旗下沒有 impact factor 的新創期刊,對研究本身則沒有提供實質建議。也曾考慮過 Medicine、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但考量轉型中且不符合目標。
我個人平時有用關鍵字訂閱 PubMed,例如「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research database AND medication」,然後每週從中檢索健保資料庫藥物研究可能投稿期刊而找到投稿目標。
許多人以為資料庫研究只要會寫程式就可發表,其實並非如此。
譬如研究 pharmacoepidemiology 若不先把 observational study 的 limitation 想清楚,在 revise 前可能就已經被慘電。光是對照組是否找 active control 就可以讓研究需要從頭設計。
顱內動脈瘤(cerebral aneurysms)破裂是致死率高的急症,侵入式治療包含外科開顱手術、與介入性神經放射線血管內治療,依不同個案與時機各有其適用狀況、且會隨著時代與技術演進而異。
為了瞭解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治療在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現況差異(費用、預後、併發症、再住院率),作者團隊使用健保資料庫進行探勘,希望能作為未來治療準則的參考依據。
分析結果顯示外科血管夾治療的族群年紀較大、共病症較多、治療費用也較高;治療之 30 天死亡率在外科血管夾治療組為 12.6%,在血管內治療組為 10.7%(p = 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