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資料庫研究的危機與轉機!

 

作者:台南新樓醫院 神經內科 謝鎮陽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謝鎮陽醫師探討 breakthrough stroke 對於 AFDAS 預測效力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Atherosclerosis 刊登!

 

 

賴嘉鎮老師、謝鎮陽醫師、柳瑞明醫師等人,合辦大數據演講。

 

 

關閉的機會窗口。

 

這篇 2019 年初刊登的健保資料庫文章,我們在一年多前便已完成而開始投稿流程。根據規定,2015 年購買的健保資料庫百萬人抽樣檔,到 2019 年就必須要銷毀、不能再使用。

 

誠如蔡校長所言,過往國衛院健保資料庫的這個「機會窗口」已經正式關閉。現在想來,還真有點感傷。

 

 

p-fishing VS hypothesis-driven

 

對於健保資料庫研究的諸多批評,我最不喜歡的一種,大概是:「那些都是 p-fishing!」、「20 次總會有一次 p < 0.05」。天生反骨的我,這次就做了這個完完全全的 hypothesis-driven 研究,來回應這些批評。

 

本研究的 hypothesis 產生過程,簡述如下:

 

  1. 有心房顫動的中風病人,使用「口服抗凝血劑」預防再度中風的效果優於「口服抗血小板藥物」。關於此議題,台灣腦中風學會剛完成一個觀察性的登錄研究,本院有參與到。
  2. 臨床上常看到,有些病人沒有心房顫動病史,且過去已經長期使用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在預防心血管疾病,但還是發生中風,這類病人被歸類為「抗血小板治療失敗(AT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failure)」。ATF 的中風病人,之後要怎樣治療比較好(換藥或加藥),台灣腦中風學會也有一個登錄研究,本院亦有參與。
  3. 某天,我突然把這兩件事情聯想在一起。這些 ATF 病人,過去是否本身就有陣發性心房顫動?但因為沒被診斷出來,所以只吃抗血小板藥物、而沒吃抗凝血劑,因此才會中風?若此假設成立,那麼 ATF 病人比非 ATF 病人,在中風後被診斷出心房顫動(AFDAS; atrial fibrillation detected after stroke)的機率不就會比較高嗎!

 

 

從發想到快速完成

 

此靈感一出,我們團隊成員各個口風超緊,同時趕快用百萬歸人檔快速地完成這個研究,分析結果也跟我們預期的一樣。

 

我們的 AFDAS 是根據醫師申報的診斷碼,雖然缺乏一些直接臨床數據(像是中風嚴重度),但透過我們之前的驗證研究stroke severity index,這篇文章在 Atherosclerosis 期刊的 editor、reviewers 層層嚴格檢驗後,順利地被接受登出。

 

我們的研究結果在臨床照護上的貢獻為:遇到 ATF 中風病人,雖然常規心電圖檢查沒有看到心房顫動,醫師仍可考慮安排長時間的心率監測,查查看是否有短暫的陣發性心房顫動。若有發現,即可開立口服抗凝劑來預防再度中風。

 

 

把危機變轉機

 

資料庫並不完美,且資料使用的限制越來越多。但這些年來,我們也累積了許多經驗與技巧,能夠克服種種障礙並完成研究發表。

 

在「後國衛院」與「加值中心」時代,雖然有新的挑戰,但相信也會有新的機會等待我們去探索與追求。我們要繼續努力,把危機變轉機,產出更好、更有用的臨床研究。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5 / 11 / 15 (日), 傑出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