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臟內科 王子林 醫師

曾經花了 8 個月的時間……
因為在私人醫院服務,每天的 daily routine 就是門診、做 procedure、做檢查。現在住院醫師不足,又需多了一線值班的 loading。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幾乎沒有時間好好靜下來,思索學術研究的可能性。
曾經有段時間,與其他科合作,嘗試做一些 study。我當時一點一滴地收集病人相關數據,一個符合我理想中的超音波檢查,就需要近 1 小時才能完成,再加上 offline 到分析,發現一個 case 可以有近千個 parameter,這樣只做了 50 例,就花了 8 個月的時間,還不包括統計和最後的撰寫論文……
非常曠時費日,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著院內外其他同儕都能大量快速地發表文章,心理也非常的羨慕跟焦急。曾聽過有些前輩利用健保資料庫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但卻苦於沒有入門的管道。幸好,在臉書看到新思惟國際,有探討健保資料的文章,我上網瀏覽了一下,於是就報名 5 月 29 日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
在課前,我雖然羨慕前輩們能利用健保資料庫發表文章,但更質疑健保資料庫的正確性,garbage in garbage out,例如登錄不實、ICD-9 無法概括描述某些疾病的全貌等…….,沒想到授課講師,吳昭慶醫師與陳育群醫師已經幫大家指出了一條路,讓我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