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紅斑性狼瘡是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免疫系統無法正常作用,導致患者比較容易被感染,而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也可能進一步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
理論上,紅斑性狼瘡的患者,應該會比較容易罹患深頸部感染(一種相當嚴重需要很謹慎且積極處理的感染症),不過,目前並沒有實證支持這樣的推論,張耕閣與蔡明劭醫師團隊,預計使用臺灣健保資料庫的重大傷病登記資料,作進一步的研究探勘,確認這個假說。
研究回溯了 1997-2011 的紅斑性狼瘡患者 17426 位,並以 1:4 的比例,配對了 69704 位在性別、年齡、社經階層相同的患者。結果發現,紅斑性狼瘡患者罹患深頸部感染的機會的確較高,為對照組的 4.7 倍!而且這個發現很穩定,不管用敏感性分析或分組分析,結果都是一致的。
進一步探勘類固醇使用,會發現類固醇使用劑量高者(>=3 mg/day),比起低劑量治療(< 3 mg/day),產生深頸部感染的機會高出甚多(2.21% vs 0.52%)!
這篇文章有幾個學習點。
首先,用大量數據去做的相關性研究,很容易得到顯著,但差異達到 5 倍左右的並不多,表示本文結論很值得臨床參考。臨床上想當然爾的假說,作者群給出實際的數據,這就是 hypothesis-driven 的實證醫學。
其次,這一兩年開始流行 real-world evidence,作者團隊搭上這樣的潮流,使用了這樣的標題,而且研究本身扛得起這樣的招牌。一般人會誤解,隨意收些醫院裡的 retrospective 也能叫做 real-world evidence,但其實不是的,畢竟你的 real world 不是我的 real world,要有廣泛適用性,且有代表性的才行。健保資料庫的資料龐大,是具有代表性的全國數據,作者又用了很好的對照組跟清楚的類固醇劑量分析,適用性就強上許多。
第三,過去總有種說法,認為健保資料庫會被國際期刊直接拒收,尤其 Scientific Reports、尤其 association study。但張耕閣與蔡明劭醫師實際登上了 Scientific Reports,跟大家證明,目前並非如此。重點在於,你的研究是否 hypothesis-driven?是否有臨床意義?是否真的對醫學實證知識有所推進?如果都能做到,這樣品質紮實的好文章,想收的國際期刊相當多,不用擔心。不收,是那本期刊自己的損失。
恭喜張醫師與蔡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