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臟內科 王子林 醫師
曾經花了 8 個月的時間……
因為在私人醫院服務,每天的 daily routine 就是門診、做 procedure、做檢查。現在住院醫師不足,又需多了一線值班的 loading。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幾乎沒有時間好好靜下來,思索學術研究的可能性。
曾經有段時間,與其他科合作,嘗試做一些 study。我當時一點一滴地收集病人相關數據,一個符合我理想中的超音波檢查,就需要近 1 小時才能完成,再加上 offline 到分析,發現一個 case 可以有近千個 parameter,這樣只做了 50 例,就花了 8 個月的時間,還不包括統計和最後的撰寫論文……
非常曠時費日,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著院內外其他同儕都能大量快速地發表文章,心理也非常的羨慕跟焦急。曾聽過有些前輩利用健保資料庫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但卻苦於沒有入門的管道。幸好,在臉書看到新思惟國際,有探討健保資料的文章,我上網瀏覽了一下,於是就報名 5 月 29 日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
在課前,我雖然羨慕前輩們能利用健保資料庫發表文章,但更質疑健保資料庫的正確性,garbage in garbage out,例如登錄不實、ICD-9 無法概括描述某些疾病的全貌等…….,沒想到授課講師,吳昭慶醫師與陳育群醫師已經幫大家指出了一條路,讓我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idea 如何產生
首先,是 idea 的產生,也就是假說。在臨床上,我們經常遇到無法可依的情況,例如,疾病診斷雖然很確定,但治療卻沒有準則可以依循;或是 guideline 不夠完美,仍有不足之處。
這些就能讓我們能產生一些 idea,並假設這樣做或不這樣做會使疾病變好或變壞。再來就是從健保資料庫去撈相關的資料,以證明或推翻自己的假說或學說。
講師們鼓勵我們多關注目前流行的時事和相關話題,而且最好能在短時間內,趕出文章。短時間並不是半年幾個月,是一個月甚或幾周之內。也要時時去思考資料庫有哪些特性,是問卷或 RCT 無法取代的?例如它有數大便是美、長期世代研究、多中心、手術終極認定等優點。而且它已有 IRB,等於多了一項官方的護航,更能讓雜誌編輯採信。
陳育群醫師更特別提到 PICOTS:族群、介入、對照、終點、時間、環境。只要改變任何一項,就可以有發揮的空間!而且若有特定族群,就先贏了一半。
親身實作,信心加倍。
而蔡瑋琳醫師則教大家如何利用 Navicat 操作介面、MySQL 資料庫管理、MedCalc 統計軟體,來分析一個虛擬的資料。
現場有多位助教,在我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能隨時幫我解惑,因為我是電腦白痴,加上是第一次使用這個軟體,所以在時間截止的半小時之後,才完成課程指定的內容,但這樣親身實作的方式,step by step,能讓我在日後對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分析更有自信。
最後,在課程當中也認識了不同領域的佼佼者,我們互相留下聯繫的方式,希望在未來,能合作做出一些跨領域跨科別的高品質文章。非常謝謝新思惟國際蔡校長對這課程的規劃。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