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彰化秀傳紀念醫院 眼科 李家一 醫師
台灣醫界的論文風氣及需求漸盛,即使是執業,不是以走學術升教授為目的,在科內以及院方的要求下,總要寫上幾篇。回想當初第一篇論文時的徬徨,對老師指定的討論要點不知如何下筆,統計方面也是。而到了最近,總算是能以比較不太費力的方式來發表論文。
大數據是現在及未來趨勢
以近年來的研究趨勢,大數據研究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不只是國家衛生機構以及醫療保險公司所提供標準化的資料,各醫院自行蒐集,比上述兩項資源擁有更多臨床資訊的資料庫,也逐漸浮上檯面。
另一方面,接受 case report 投稿的期刊減少以及對 original research 質量要求度的提升越來越明顯。當初投稿前幾篇 paper 時,指導老師說如果能收到 30 個 case 那統計上就是可以接受的 sample size 了,但最近 50 多個 case 卻被 reviewer 認為這是「不足的病人數量」。
只能說,不只各種評鑑跟學分對醫師臨床業務的要求越來越多,論文也對醫師越來越要求了啊 XD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若維持個人埋頭苦幹的模式,認為自己的事全部要自己來,是不切實際的。
醫院要提供好的醫療需要各科別的合作,學術研究也類似於此。當初因為在長庚還有認識的老師,又從跟敝院有合作交流關係的大學那邊得知,有在進行資料庫的分析,想想如果靠一己之力,不管是在概念上或是資源上,要再往上提升論文的質量,會比較受阻。
合作要能夠互利彼此
於是開始進行各方協調,並把初步的計畫草擬出來。當然跟所有的創業相同,初始總是會遇到些挫折,畢竟是剛開始合作的一群人。但在前兩篇論文開始投稿後,彼此的默契上升,進行溝通協調的時間也減少許多,形成順暢的合作關係,這也反映在論文出版的速度上。
途中雖然經歷了從 2013 到 2016 年資料庫的制度變動,在經過調整後,目前的合作依然順利進行,除了最近這篇論文 -2016 資料庫的第一篇出版外,還有幾篇已經在投稿中或已投稿等回覆的。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能說服他人:「我們合作是對彼此都有幫助的」,所以,儘管要避免單打獨鬥,但也要讓自己具有能吸引別人的特質,讓別人想來認識你,跟你合作。
需具備至少一項能力
以研究來說,至少想法、分析、寫作跟資源要有其一,這方面確實要自己下些功夫,否則現實社會沒有人是有義務幫忙什麼的。而在團隊裡,就做好自己最擅長的,對其他方面可以了解,但不用撈過界吃力不討好。
另外,固定的討論很重要,避免單方面的工作交付。團隊討論除了可以避免一個人寫作時的諸多盲點,使論文變的更完整外,讓大家彼此交流並探討未來計畫,增強合作關係及意願也很重要。
若團隊有做出成果,其他人看到你們的成果,認為合作是有助益的,會相繼來洽談。這就回到第一點,要增加自己的吸引力,讓別人想來認識你。對自己投資後,才能事半功倍。
新思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總之,現在的研究環境下,不被科部及院所限制,擁有自己的團隊,並持續拓展可能性是需要的。像小弟的團隊雖然以健保資料庫為主,但也有 clinical / laboratory study 的計畫案在進行。
並且,我們的成員已不限於初始的長庚、中山跟秀傳,陸續有其他醫院的來詢問合作。在這方面,新思惟提供了一個很棒的交流平台,相信之後不管在課堂上或課後討論,都能得到很多收穫。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