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育群 醫師
健保資料庫的分析強項
健保資料庫是一個難得的寶藏,在「健保資料庫工作坊」的課程中,我將分享如何使用健保資料庫來分析疾病特點,與患者的醫療行為等。
由於嚴謹的加密過程,使得健保資料庫有獨特的優點:「不需取得個別醫院同意,就能分析海量病人的資料。」健保資料庫的運用已經對台灣帶來很大的改變,不僅只是學術研究的衝擊。
健保資料庫十年前沒什麼人用,但現在已變為顯學,台灣愈來愈多人關注並投入到健保資料庫的加值運用中。健保資料庫的發展相當快速,在 2000 年正式發行,前五年有 30 個領域使用,到了 2009 年已廣泛擴及到各種領域。
跨領域整合能量極強
不要小看這些資料,健保資料庫的跨領域能量是很強的。例如:腦癌與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十年前診斷睡眠呼吸中止,十年後診斷腦癌,到台灣任何一個地方去開刀,都追蹤得到。這樣的特性,讓很多分析都變成可能。
有些研究,不用健保資料庫就難以探討。例如:B 型肝炎相關的肝癌,在腫瘤切除後再給 B 型肝炎藥物,是否可以減少腫瘤的復發。假設,某病人從高雄來台北就醫,肝癌開完以後吃了 B 型肝炎的藥物,回高雄修養後又復發,轉在高雄當地就醫。
就這例子來說,作為台北醫院的醫師,我們極大的可能,不會知道病人完整的就醫動態,只要病人沒有回診、沒有主動告知,他的就醫狀態、疾病進展等都無法追蹤,但健保資料庫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只要他仍然使用健保就診,資料庫就能持續掌握資訊。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顯示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已有 1,021 篇,單單陽明大學,已有 125 篇,數量相當驚人、速度也相當快。論文排名與 impact factor,從低到高都有。
資料庫研究的主觀偏見
某一次的演講,有個老師提問:「我們的資料會不會不被人接受?」「外國審閱者會不會有偏見?」當然,期刊是別人家的,主觀偏見難免都會遇到,但反過來說,都有人登上 JAMA 了,還有哪本期刊不能投嗎?
總而言之,台灣健保資料庫 2 千 3 百萬人 15 年的追蹤資料,總有些事情可以分析。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在臨床工作只要碰到有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過,那就太棒了!
沒人做過的事,就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