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醫師的困境,怎麼解決?

 

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中興院區 劉文勝 醫師

 

 

29_innovarad_Liu WS 0914_0618

 

 

為什麼論文難以量產?

 

很多時候,一本書抓到一段話,就值得。一個演講,抓到一段重點,就值回票價。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堂課,我會說是「資料庫的重要性」。主持人蔡依橙醫師,開宗明義點出,為什麼論文這麼難以產出,關鍵在於,建立資料庫的耗時費力。

 

若你為了寫一篇論文,建了一個資料庫,之後要寫第二篇,又再建一個,很快就沒有時間和力氣了。這也是為什麼 95% 的人,只是一篇論文的作者而已。

 

 

必備技能:寫論文

 

回顧生存環境的場景,論文重要性不言可喻。現在醫院需要評鑑,評鑑需要 paper 的狀況下,年輕一代首當其衝。無論是長官要求,教授指派總醫師,或是區域醫院,都需要論文。

 

目前沒有論文壓力的開業醫師,在管理「現金、人事、物流」的複雜度,恐怕比寫論文、完成研究計畫更難上一層。換句話說,對剛拿到專科醫師,想先待在醫院執業的年輕醫師,「會寫論文」幾乎是必備的生存技能。

 

 

年輕醫師的困境,怎麼解決?

 

但年輕人的困境也很明顯:研究要錢、要設備、要資歷。年輕醫師樣樣沒有,無錢、無 RPI(學術資歷)、無人力設備,那該怎麼辦?再說,臨床壓力大!值班,照顧病人家屬,帶見實習醫師巡房已經夠忙,哪有時間再分心給 paper?這就點出課程的主題:資料庫。

 

如何用同一個資料庫,寫出多篇論文呢?之前提到,論文不多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只為了一篇文章,就建立一個資料庫。下一篇又再建一個,這樣當然辛苦。而且也難以多篇產出,集中打擊。反向思考,越大型的資料庫,交叉變項多,越容易多篇產出。

 

但建立資料庫若只靠自己,難度很高,翻閱厚厚的病歷,借來一疊又一疊,好不容易寫出一篇,審稿者問一個問題,說不定又要再借一遍,再次調閱。收案慢且要經過 IRB(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耗時費力。雖然資料整理好之後可以馬上用,但缺點是收案人數低,不容易收得完整。罕見疾病幾乎無法以一人之力完成,最多發表個案報告。

 

 

健保幫你建好的資料庫

 

相對於自己建立資料庫,健保資料庫是現成大型且長期的資料庫。可做橫斷性研究,也可做追蹤世代研究。但有利有弊,門檻也不低。

 

第一,要有基本統計概念,往往需要先熟悉初步統計方法,才知道如何篩選自己想要的料。

 

第二,統計軟體和資料庫要花錢去買,當然相對於進行臨床實驗的錢,要簽病患同意書,加上病患納入保險的錢,之後生化血液分析的錢,軟體和電腦資料的錢,是相當便宜的。

 

第三,要懂得程式語言,因為健保資料庫資料量太大,必須用程式語言來挑選資料,不可能一筆筆挑出來看。熟悉程式語言,我覺得是最大的門檻。

 

 

新思惟幫你準備好的課程

 

想要降低門檻,靠自己學,很累。有速成班可以上嗎?答案是有的,新思惟的課程,講師都是年輕醫師,經過自身的嘗試和努力,由實際發表過 paper 的醫師來主講。雖然程式語言的部分,之後勢必還是得多多練習,但相對於養細胞殺老鼠的博士班,健保資料庫的 dry Lab,提供了年輕醫師更友善的選擇。

 

講到研究,一般人收案,總難超越美國研究,台灣前輩的研究領域,又太深太花錢(大型設備及人力,非初次進入研究領域所能負擔)。我們只好追求想法的創新和改變,資料庫著重 idea(原創想法),所以自然該深入學習,才能找到好素材。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4 / 09 / 14 (日)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