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 10 年沒有這麼認真上課了

 

作者:部立雙和醫院 泌尿科 高偉棠 醫師

 

 

nhird_20161112-082

 

 

除了開刀,研究也要進化。

 

其實在參加《健保資料庫工作坊》前,內心充滿煎熬與期待,如此矛盾的心情剛好藉由心得反思的機會好好整理一下。

 

在此之前先說說我的故事。我是一位外科醫師(我堅持),就如同大家所熟知的訓練過程一樣,說有多辛苦(一定有人比你更辛苦),就有多辛苦。好不容易在得罪方丈的少林寺裡畢業,當了主治醫師幾年之後發現,只會開刀(賺錢)是不行的,我需要淨化(進化),做研究的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最粗淺的萬惡評鑑,中階的 self-esteem,高階的為人類健康醫療做出貢獻(喂!)

 

 

健保資料庫研究省時省力

 

回想當初住院醫師訓練時的研究,嚴格來說那不能稱為研究,充其量叫考古學,現在叫我再做一次這類研究,實際面有諸多不可行。第一,我沒有這大的data base(早就離開少林寺還得罪了方丈),第二我沒有這麼多時間人力,所以看到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方法學,我頭上的燈突然亮了。

 

這次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因加值中心的改變,聽說是大改版,說實在我大概 10 年沒有這麼認真上課了(絕對不是因為學費很貴),小弟來分享我的最真實的感受,簡單的分為以下幾點:

 

一、複製成功

 

大家都知道夜市大排長龍的鹹酥雞,成功的關鍵絕對不是你在旁邊偷看學得來的,除非鹹酥雞店老闆肯親自教你幾招。本次課程的講者都是健保資料庫界的鹹酥雞天王,親自剖析一篇富有科學性的健保資料庫研究如何產生。

 

在這個部分對我影響尤其重大,在課程開始前我大概有 100 個關於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構想,自以為絕佳的題材,搜尋完 PubMed 後剩下 30 個,聽完吳昭慶及陳育群醫師精彩分析後,把 25 個不可行的想法刪除,剩下 5 個(這對我來說多麼的寶貴),告訴我在健保資料庫研究需要 focus 精華,行為及計價是健保資料庫最準確的項目,以及找對的 proxy 最大化研究,有了這些我就可以打臉那些批評健保資料庫研究是 GIGO 的學者們。

 

二、團隊戰力

 

在學術界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最重要的是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新思惟是一個平台,在短短的一天課程,你可能就找到你的研究團隊,不同的領域的結合也正是健保資料庫的優勢所在,一樣的疾病過程、就醫模式、處理方法,在不同的次專科醫師眼中或許能激出耀眼的火花。找到特定的研究主體(跨領域),解決特定的一兩個問題,這就是一篇饒富趣味的 SCI 文章。

 

雖然健保資料庫的研究在加值中心出現後,產生許多變數,或許危機就是轉機,在聽過幾位大師的分析後,希望自我期許能在健保資料庫的研究這條路上發光發熱。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6 / 11 / 12 (六)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