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健保資料庫文章,從題材發想、分析、到投稿的過程。

 

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神經外科 楊為巽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楊為巽醫師探討「創傷性腦損傷」後發生內分泌功能不全之健保資料庫文章,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01_nhird_20140914_0961

 

 

從臨床工作中發現研究題材

 

故事起源自一位嚴重頭部外傷、已在加護病房多日的病患,腦出血無惡化,但昏迷指數卻沒進步。檢查後判定為內分泌異常,在給予藥物治療後病況終有進展。

 

其實這樣的案例偶爾都會遇到,但多半比較輕微、或僅為暫時現象,這次的案例因為相對嚴重才有搜尋文獻的動作。研究後我發現過往文獻的 limitation 可歸納如下:

 

  1. 單一研究的病人數小於 200 個,且人數多的、追蹤時間就不長。
  2. 常見追蹤時間為 2 年。有長期追蹤資料的文章、人數就非常少(甚至變成 case report)。
  3. 雖有 guideline,但卻沒有確定的數據(連 incidence 都沒有定論)。
  4. 最重要的,還沒有人用健保資料庫 (NHIRD) 分析過。

 

 

資料庫選擇與分析細節

 

與敝院研究中心的楊曜旭醫師討論後,決定用百萬歸人檔進行研究。因為參考前人的 NHIRD 頭部外傷研究也是用百萬歸人檔,5 年約有 50000 個案例;文獻回顧後發現內分泌異常的發生率至少為 2%,以此推論最後的個案數不會太少;用五年追蹤期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也將優於過往文獻。

 

運氣不錯地,初步分析後發現頭部外傷和內泌異常確實有關。但是從研究完整度、嚴謹度方面來說,仍有很多要整理的地方,整體架構也還需調整,譬如:

 

  1. 如何定義頭部外傷?門診診斷碼?有無出血?有無頭骨骨折?除了和科內其他醫師、院內負責健保申報的部門討論,也參考了其他的文獻。
  2. 如何定義內分泌異常?這部分就是考驗人際關係的時候。當時是和內分泌科黃峻偉醫師討論,專科醫師在什麼情況會下這個診斷?需不需要檢查?會不會用到處置碼?會不會用到藥物碼?另外也同樣和院內申報部門討論,以及參考過往文獻。
  3. 有無需注意的 confounder?除了常用的糖尿病、高血壓…等,有沒有其他因素會導致內分泌異常?這部份我們是把之前有腦部疾病的病人排除。

 

架構上確定後再跑一次分析與統計,結果看起來仍然是有相關,所以在曜旭兄的鞭策下,我們繼續作進一步的分析。

 

 

繼續努力幫論文「加值」

 

知道了頭部外傷和內分泌異常可能有關,但要怎麼讓論文的內容更充實呢?這部份主要是參考前人的文獻與經驗,例如:

 

  1. 頭部外傷也分很多種類,顱內出血患者是否更容易發生內分泌異常?頭骨骨折?顏面骨骨折?出血位置?但用診斷碼要很小心,所以後來出血位置我們沒有納入最後成果。
  2. 哪種 hormone 異常?是否 acquired?畢竟內分泌的機制非常複雜(對我來說),幸好 pituitary abnormal 有其診斷碼,所以我們就單獨看這一項的相關性。
  3. 追蹤時間:不同的追蹤時間造成的影響也曾有人作過,所以我們也跟著作看看,結果卻意外的不一樣。

 

 

論文撰寫

 

至於論文的寫法與圖表的製作,基本上都是從上過的新思惟課程《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中學到的,所以就不描述了(混)。

 

特別想說的是,在 discussion 部份對結果作解釋時,我們會先與過往論文比較。和前人的結論一樣便容易解釋;如果不一樣,建議至少找一、兩篇一樣的,然後再加上自已的解釋與推論,例如:我們統計發現 xxx,而在 A 大師的論文中卻是…,但是 B 大師文章中的結果則和我們類似,這可能是…。

 

 

投稿過程

 

論文寫完總是要見公婆,本來想投神經外科的期刊,不過影響因子真的不高,所以後來選擇投內科系的期刊。

 

先投稿到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impact factor 2015: 5.531),3 天就 reject(真好),理由是 quality 未夠班(簡單明暸)。第二次投錯,投到非 SCI 期刊,雖然 accept,但趕緊 withdrawal。第三次就是投稿到最後的歸宿 – Scientific Reports

 

 

Scientific Reports 的投稿與審閱經過

 

投稿後會先經過 15 天的 quality check(check 沒過就浪費了 15 天 XD),這還不算開始 review 程序喔,所以一定要先看過 author instruction,文章的格式要弄對。譬如 Table 和文章同一個 word 檔、放 ref 之後;figure 要另外上傳,如果有 fig1A、fig 1B 這種的要放在同一個圖檔上傳。

 

Quality check 過關後是 assigned to editor(這關卡我們等了 1 – 2 星期)。然後是 assigned to peer-reviewers,這關可能不只一次,也許是重找 reviewer?審閱完成後送回 editor 等待最後宣判,又等待了 1 – 2 星期才收到結果通知。

 

我們是 4 月初投稿,quality check 一次過,收到結果通知是六月底,所以總共花了 3 個月左右的時間。

 

 

能否成功刊登的最後一關:revision

 

六月底時看到天心學長臉書 po 文,說 Scientific Reports 不再收 NHIRD 文章;還看到有人說 Scientific Reports 雖然給 review,但還告知說不必回覆,就開始找別的期刊了。六月底我們收到的結果通知倒是沒說不收,還有「一點希望」。

 

先說 Scientific Reports 審閱的蠻仔細,reviewer 2 對我們是正面的,只是要改一點格式、和回答是否可以作更多的分析;但 editor 和 reviewer 1 則對我們的統計方法、以及用 ICD9 來選出病人的正確性感到質疑,所以最後是 major revision(真的是「一點希望」),而回覆的時間則是一個月內。

 

個人對 major revision 沒經驗,因此很感謝蔡校長和曜旭兄的指導才得以好好的寫回覆。我們針對 reviewer 2 就是把格式按照建議的改好;至於 reviewer 1 則是找 reference 來說明為何我們用這樣的統計方式、bias 要如何避免等等;關於正確性的質疑也是找 reference 來支持。最後的回覆內容有 15 頁之多。

 

上傳回覆後一樣得再經過 quality check、assigned to editor、assigned to peer reviewer、decision started 的流程,這次等待時間約一個半月(七月初上傳、八月中收到 accept 通知)。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4 / 09 / 14 (日), 傑出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