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研究與 impact factor 之體認及信念

 

作者:大林慈濟醫院 外科 吳晉嘉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晉嘉醫師關於「社會經濟狀況」影響「食道癌預後」之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01_Medicine_WuCC_share

 

 

勿過度執著,需見樹且見林。

 

這篇論文在兩年多前完成後,被退稿了三次。當時我的老師要我先把這篇收起來,並說:「在這個時間點繼續執著,會一直鑽不出來的。先收起來,寫下一篇。等你更成熟後,或許就知道怎麼解決。」

 

我繼續參與團隊的研究,成功發表兩篇後,老師跟我說:「你可以再拿出來投了!」因此我便轉投 Medicine。審閱後有 revision 的機會,我們便趕快把表格做出來、修改論述,變成一篇自己更滿意的文章。

 

 

Impact factor 之我見

 

這次 revision 後的論文狀態即為 decision in process,再收到信時就是 accepted 了,心裡很高興。回憶這篇論文的曲折旅程,心想投稿之路不就是這樣嗎,有起有落。關於 Medicine 的 IF 杯具 (IF; impact factor),投稿時就決定此文要與 Medicine 榮辱與共,化怨行願,我們依然繼續努力(在哀鴻聲中 revision)。

 

最近在台灣醫界上看到前輩針對 IF 進行回顧,IF 的高低不見得能代表這篇研究的未來重要性。換個角度來說,IF 是一種參考,表示這個領域受到關注的程度。(瑋編建議之延伸閱讀:Impact factor 業務被出售後,學術評價怎麼走?

 

 

團隊作戰,發現適合自己的定位。

 

沈佳宜說過:「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啊!」研究與論文發表真的就是這樣,甚至到頭來是一場空。自信滿滿上場的人很多,但是你能否頂住多次退稿的寂寞;能否適時地有個老師,告訴你別在死胡同裡打轉了;能否有人告訴你,繞過去、我們的目標就在對面;能否發現適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關於「角色定位」舉例來說,西遊記五個人中,唐僧、悟空、悟能、悟淨、龍馬,哪個角色最適合由你擔綱?以我來說,上完新思惟想當唐僧加悟空;回到團隊後,發現自己當悟能加悟淨最適合(悟淨代表的是平凡眾生腳踏實地的努力,悟能是對欲望克制的過程)。

 

想偷懶的我,在團隊支持、以及老師的提點下,方能有今天的成果。在沉澱後,我寫下了這篇心得。哥寫的不是論文,是信念。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5 / 04 / 11 (六), 傑出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